创办之初
大龙华中学创办之初,师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大龙华中学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,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。资、校舍、设备均可说是百无一有,校址设在大田村下角“谭氏宗祠”内,同时还借用大田中心小学教室和教师住房各1间;学生只能借住附近民房。翌年增班,初二男生住“谭氏宗祠”上厅、中厅。直至第三学年(1961年秋)开学,在“谭氏宗祠”右侧和宗祠后面的“桂竹园”,建起泥墙瓦顶的教室、房间各4间,作为简易校舍。
学校设立
早参加学校创办人有张喜选、谭国权等几位老师,张喜选为学校负责人。1959年学校设立,秋季即招录初一新生60名,一个教学班设置,共有教职工6人,1962年首届初中学生毕业。自1960年至1966年秋,均由县统一考试、统一招录初一新生。因解放前至解放初期山区文化教育仍然落后,全公社学生能读到高小六年制毕业的人数较少,由于生源不足等原因,(如1964年全社小学毕业生,经参加升中考试,只录取39位学生就读初一。)自1961年秋季开始,大龙华中学初中新生从本社扩大到周边公社,名额分配基本上为本社外社约各占一半,学生主要来自大龙华、径门、龙岗、丰良、黄金等地。
建置变迁
从中学创办至1966年秋,老校共招录初中生8届,毕业5届。因文革爆发,其中于1964年秋季入学的大龙华中学第六届初中毕业生(原1967夏季毕业)学时拖延了一年,直至学完所有的初中课程后,于1968年才与第七届学生同时毕业离校。
学校创立时期,正值我国高擎“总路线、大跃进、人民公社”三面红旗之时,我国国民经济底子薄弱,进入二十世纪60年代初,又连年遭受“南水北旱”等自然灾害,再加上战备紧张,三年经济困难、国力维艰。这时学校校舍简陋、教学设施、实验仪器等硬件设备差。因当时地县行政区划归属变更,带来学校几易其名。1958年12月省委决定撤消丰顺县建置,将汤坑丰良八乡潘田等四个公社划归揭阳县,大龙华与留隍、黄金、潭江等四个人民公社并入大埔县管辖。1959年开办学期为社办“大龙华中学”;1960年春变更为“大埔县大龙华中学”;1961年1月恢复丰顺县建置。1961上半年,因“两条腿走路”教育体制方针的变化,学校改为“丰顺县大龙华农业中学”;1961年秋学校开办第三学年起,又复名为:“丰顺县大龙华中学”至今。
1965年,上级选址拨款,于田东村龙鲸河畔、营子岽下兴建新校舍。期间,中学师生配合县建筑工程队,坚持勤工俭学,学校师生利用节假日、劳动课,不怕辛劳挥铁锵、打土方,肩挑手扛大量土石木材等建筑材料,为新校建设贡献力量,至1966年冬,新校落成、正式搬迁。中学新校前屏“公王”,后靠“营子”,左依“铜峰”,右邻“笔架”,长坑、龙鲸两水相汇于校园之前,潺潺南流,是育人求学的圣洁之地。
文革时期
1966年夏秋之交,“文革”开始。在关于“文革”的“5.16”决定下发之后,山区中学一样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冲击,难免于难。短时间内“大呜、大放、大字报”充斥校园,甚至在教师办公室贴成“门帘”;1966年10月中旬,学校选派10位学生代表,由县委统一组织上北京参观文化大革命运动,参加毛主席在天安门接见百万红卫兵活动;至1967年春节前后,全县各中学相继停课,随后大龙华中学各班级也出现停课“闹革命”情况;1966年11月间,以数人组合或几十人为一队的师生红卫兵队伍,先后外出到广卅、汕头、江西瑞金等地徒步进行“革命大串联”活动。1967年春,中央下达了关于停止“大串联”通知,县派“工宣队”进驻学校,在县城召开有各校红卫兵代表参加的“丰顺县大中小学复课闹革命”大型会议后,由于山区学子大多年幼单纯、思想朴实,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恢复较快,未发生红卫兵派系对立和武斗现象。但在1968年8月,由于滥用“群众专政”的口号,县内各公社相继出现的“乱打乱杀”的严重事件,一些阴谋分子制造所谓“八·八暴动”事件波及学校,致使部分教师被批斗,其中彭善悦老师惨遭杀害,直至后期才得以平反昭雪。
由于受文革的冲击,自1966夏秋开始连续几年取消了升中考试制度,读高级中学改为大队推荐、公社选拔,因此,学校许多品学兼优的学生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。1968年秋起,初中、高中俱改为二年制,且实行“高中不出公社,初中不出大队”的办学政策。本校增设高中部,变成只办初二、高一、高二共三个年级的学校,初一下放到大田、径门、龙北、罗洋等大队完小附中举办。1969年春,在丰顺县中学就读高三的大龙华籍学生,返回本校插入68年秋季招录的高中班复式上课,成为1969年首届高中毕业学生。1972年秋至1976年夏,高一、高二各有二个班,初二2班;这种规模一直延续至1979年夏,共培养了11届860多名高中毕业生。
1976年,大龙华公社所属径门片区的径门、龙北、铜山、罗洋、上村、溪尾等大队区域划出,成立径门公社。在当时“高中不出社”的同样原则下,新成立“丰顺县径门中学”,为二年制高中,编制二个班。开办当年秋委招录高一级学生51名,并将在大龙华中学就读高一的径门公社籍学生45名,划归径门中学就读高二。至1979年夏,径门中学高中仅毕业三届学生,共155名。径门中学自开办以来,基础设施逐步完善,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,早在开办初期的1979年,初三学生中考政治、英语、化学等学科平均分取得全县初中前三名的好成绩,特别是逐年考上高级中学、重点高中、中专中师的学生为数不少。自学校创办至今,共培养33届初中毕业生3320多人。三十多来,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,为革命老区人民子女中学教育事业,作出了应有的历史贡献。
1976年十月,粉碎“四人帮”。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。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,科学和教育迎来春天。1978年秋,初中恢复三年制;1979年夏,大龙华中学(径门中学)一届高中学生毕业后,秋季开始学校复办为完整的初级中学,至今已历30载。
社会贡献
从1959年大龙华中学创办至今50年来,学校从1969届至1979届共有11届(径门中学3届)高中毕业,共培育860多高中毕业学生;开办至今已有48届(径门中学31届)初中毕业生,合计约有6000多名初、高中毕业学子从中学走出校门。这些学生毕业后,绝大部分直接成为山区新一代——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的建设者;同时,也有数以百计的学生,通过直接考取、保送、推荐选拔到大中专院校深造,通过招工、招干、参军入伍等多种形式,造就成长为各级党政军和社会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。
2004年10月,丰顺县镇级行政区划又有所变化,径门镇重新并入大龙华镇。
校容校貌日新月异教育教学成绩喜人
上世纪八、九十年代,国家逐步推行九年义务教育,学校规模迅猛扩大,学生人数逐年增加,校舍严重不足。学校主动争取上级党政和教育局的重视支持,筹措资金扩建校舍。1988年,在校园西片建起教室2间,缓解了增班扩容的矛盾。1990至1992年危房改造,拆除部分旧校舍,建起有8个教室的二层教学楼一栋;1996年为“普九”达标验收,征地、平整校园空地、球场,建科学实验楼一幢;1999年,建成三层12套住房的教师宿舍楼一幢;2000年,建文化广场、舞台小礼堂、水泥篮球场等;2003年,学校西边新建校门。至此,校舍校园续建、扩建前后15年,校容校貌得于极大改观。
学校创办50年来,几经拆迁、风雨沧桑,从无到有,由小到大,现已初具规模,均得益于政府重视支持,得益于校友乡贤和社会贤达的鼎力相助。改革春风暖神州,开放硕果惠龙中。近十几年来,居住各地,尤其是改革开放前沿地区深圳及州府梅州等地的校友乡贤,社会各界热心人士,他们热爱家乡建设,关心大龙华教育事业,积极为家乡和学校建设出谋献策、捐钱赠物。深圳市罗湖区、龙岗区、南山区、宝安区人民政府更是对口扶贫支持帮助,先后引资捐资近500万元建设学校,添置大批教学设备设施,使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完善。
2003年,经梅州市教育局转拨深圳市对口扶持资金250万元,兴建五层教学大楼。大楼于2005年6月竣工,建筑面积3061平方米,共有22个教室,1个多媒体阶梯电教室。
为整合教育资源,优化教学环境,兴办优质教育,建设教育强镇,上级政府、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地区实际,对学校进行布局调整。2006年,拨付布局调整资金120万元,兴建四层“学生饭堂宿舍楼”。该楼于06年兴工,2008年夏竣工,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,有配套卫生间、每间住12人宿舍33间,能容纳近400个内宿生,共投入资金230多万元,极大地改善了学生住宿条件。
2000年金秋十月,由74届高中毕业旅深学子发起,朱雪云为总协调,胡国中、谭国平、谭家礼等为活动统筹,学长谭国锋、谭国箱、丘石长等担任总顾问,经联络商讨,倡议组成回访母校团队,开展“关爱家乡,回访母校”活动。母校各地、各届校友闻讯纷纷支持,并热情参与。2000年10月2日,一批批校友、热心乡贤共聚母校,考察母校现状,与母校师生、镇领导座谈,共商发展家乡教育事业良策,并向母校捐赠电脑10台及其它电教设备一批,同时慷慨乐捐,筹集资金共15万元,作为学校“奖教奖学”基金;10月3日,深圳市高戍达车会及太平洋保险公司,到学校举行捐资助学活动。
2000年10月18日,广东省副省长许德立到校视察,并参加深圳市罗湖区为学校建校的捐款仪式。
2001年5月3日,深圳市高戍达车会、标远汽车公司“自驾之旅”再次到校,为学校捐款20085元及文具一批。
2003年1月30日,深圳市市委副书记谭国箱校友,在市教育局温绍权局长、县教育局领导等陪同下,到校视察。
2006年,深圳热心人士又慷慨捐赠20万元,设立“大龙华镇奖教奖学基金”,2007年,朱雪云校友再捐3万元,重点奖励教育教学作出贡献的初中、小学师生,以及全镇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。
校友、贤达、热心人士在校的系列捐资奖教奖学活动,大大促进了学校勤教、笃学、励志、成才良好校风的逐步形成。
校园占地25亩,校舍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,校容校貌变化日新。现有6个教学班,每级两个班,学生310多名,教职工25名,在册退休教职工5名。有五层教学楼一栋,二层实验楼一栋,三层教师宿舍楼一栋,四层学生宿舍楼一栋,舞台兼礼堂一座。
五十年来,学校秉承客家民系“重名节、守勤俭、重教化、守信义”的优良传统和崇文重教的民风,尊师重教,为师者严于执教,从学者勤于习读,乐教乐学,蔚然成风,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,成绩斐然。
1981年至83年,连续三年中考成绩居县前列,1983年的政治、数学、物理成绩更加辉煌,居县、第二、第三名。历年来学生参加各学科竞赛,获县级以上奖励52项。其中,1987年春,学生谭永茂参加数学奥赛获市一等奖,并送市培训赴省复赛;1998年春,学生谭永奕参加数学、物理、英语竞赛,均获全国三等奖,其当年中考总成绩居全县第二名,为我校争得极大的荣誉。
半世纪春风化雨育桃李再谱新篇
风雨五十年,光辉五十载。先后在龙中执教的教职员工达180多名;学校历任领导:张喜选,杨济光,朱史平,黄林生,彭成秋,谭国梧,朱志青(径门中学),谭长江,谭国任。他们带领全体教职工,兢兢业业,呕心沥血,无私奉献,教育培养山区人民的后代,为高级学校输送了大批学生,为社会培育了大批建设人才,深受学生、家长、群众的尊敬和爱戴。
学校新的领导班子,继承发扬优良传统,发挥“团队型”管理,扎扎实实抓教育教学,“内强管理,外塑形象”,以“以人为本”的现代管理理念,关心教师,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,以“敢于改革,敢于创新”的作风开展工作,狠抓内部改革,制订健全各项规章制度,重抓贯彻落实,力促作风转变。同时提出“走进来所有的皆为学生,跨出去每一个都是成功人士”的教育口号,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。经过努力,教师的责任心显著增强,工作态度明显改变,形成了“严肃、认真、负责、勤奋”的教学氛围,校风、教风、学风进步明显,校容校貌大大改观,教育教学有较大的飞跃。初三升中考试,进入重点中学线的学生有较大的突破,得到教育局、各级党委、政府、家长、群众的肯定和好评。
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”2009年金秋,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,是改革开放30年,是我们的母校——大龙华中学建校50周年的大喜年。五十年来,一批批学子从大龙华中学起步,奔赴祖国各地,走上社会各行各业,有的成为全国人大代表,有的成为党政军领导人,有的成为著名企业家,有的成为科技界栋梁,有的成为专业技术骨干……,更多的是默默耕耘,为家乡、为社会建设奉献青春,贡献才智。
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,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。“少年智则国智,少年富则国富,少年强则国强,少年独立则国独立,少年自由则国自由,少年进步则国进步,……”(梁启超《少年中国说》),“教育兴,则少年兴,少年兴,则地方兴,事业兴。”“勤教、笃学、诚信、敏思”是母校传统美德,立志成才是万千学子心愿。回顾龙中校史,奇葩绽放,莘莘学子,读史明志,饮水思源,人才辈出;展望龙中教育,事业中兴,奋发努力,学好本领,报效国家,回报社会。